阳春三月,春意盎然。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文化自信的深沉力量,让小记者感受千年文脉上的文化名片,用镜头记录徐州城市的历史之美。3月27日下午,徐州市小海燕记者团总部和徐州教育在线组织小海燕记者团解放路小学分团走进徐州回龙窝,开展“探访徐州文脉厚植家国情怀”为主题的探访体验活动,江苏师范大学徐文化研究中心王乔研究员全程指导讲解。

小记者们兴致勃勃地走进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怀着期待与好奇,聆听了王乔研究员的精彩讲解。他说,回龙窝是徐州一处古老的居民区,有许多深宅大院,东去是苏轼快哉亭,西接南门里的彭城路,与艺波巷隔路相望,北有城隍庙,南边紧靠着护城河——奎河。回龙窝之所以回旋曲折,是因为起初这里是棚户区,不属管道规划地带。回龙窝的名称来源于这里地势低凹,雨水倒流,久积难泄的自然景观,因此被当地人俗称“回流涡”,后谐音美化为“回龙窝”。又相传乾隆黄帝六下江南时,曾游过此处,本想从胡同里穿行而过,没想到胡同太多,且多为死胡同,乾隆皇帝无奈,只能原路返回,从那以后,胡同就得名“回龙窝”啦。回龙窝历经沧桑,早已变得残破不堪,后经改造和重新修建,明清老城的历史风貌才得以恢复,我们才能一睹当年徐州老城的风采。




回龙窝古街区是徐州为数不多尚存的古建筑群,这里的建筑大多是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小青瓦屋面,清水砖墙,古朴而典雅。四合院的布局精巧,院中有院,巷中有巷,曲径通幽处,总能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这些建筑见证了徐州的历史变迁,承载着世世代代徐州人的记忆。



回龙窝的每一块石板路都似乎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岁月的痕迹在石板上留下了斑驳的印记,那是无数行人走过的踪迹,也是风雨侵蚀的记录。沿着石板路漫步,身旁是古旧的门窗,精美的木雕和砖雕工艺让人赞叹不已。那些雕刻在门窗上的花鸟鱼虫、人物故事,栩栩如生,展示着古代工匠们的高超技艺和艺术创造力。


回龙窝是徐州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它将古老与现代、传统与创新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它是城市喧嚣中的一片宁静之地,让人们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有机会放慢脚步,去感受徐州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历史韵味。
“小海燕”们一边用心聆听讲解,一边与王教授热情地交流互动。沉浸式的探访过程让小记者们对徐州的历史文化有了深刻的了解和思考,它唤起了孩子们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文脉的赓续,更加深刻地感悟自己家乡文化底蕴的厚重。
“小海燕”记者蔡安然参观后深有感触地说:探访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让我进一步了解徐州的历史文化,增强了文化自信,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也充分认识到了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性。作为一名“小海燕”记者,我会坚定理想信念,努力学好文化知识,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次探访活动,是一次时光的穿越,是一次历史的重现,让我们更加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作为新时代少年,要勤奋学习,锐意进取,担当使命,奋发有为,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少年力量。”五(1)班“小海燕”记者丁奕辰也深有体会地说。


此次探访回龙窝传统文化,是文化学习的课外延伸,也是学习方式的一次创新。在历史遗迹中品读传统,滋润心灵,触摸古老沧桑,感知人文内涵,使小记者知行合一、受益良多。
小海燕记者团总部主任陈晓最后说:2025“探访徐州文脉厚植家国情怀”体验活动第三站走进回龙窝,让我们了解了回龙窝的前世今生,受益匪浅。文脉是城市发展的根脉,记录着城市历史文化的发展与变迁。徐州是一座悠久历史名城,是著名的千年古都,这里人文荟萃,两汉文化丰厚,作为徐州人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们要深入探索了解徐州历史文化,深挖历史资源,坚定文化自信,学好本领,让历史文物资源活起来,让文化空间亮起来,让古城绽放文化新光彩,让历史资源为新世纪现代化服务。

徐州市小海燕记者团总部:陈晓 丁修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