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领航拓新境 以研促教共成长——徐州市区初中物理青年教师教学研讨会纪实

来源:徐州教育在线-东苑中学     2024年4月24日     责任编辑:想容     阅读:3738次

  为持续学习教育理论,精准把握新课标精神,提高落实新课标的实践力度,打造教学新样态,发挥名优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提升青年教师对课程理念、教材教法的认识,2024年4月23日上午,徐州市教育科学院召开了徐州市区初中物理青年教师教学研讨会。徐州市物理教研员邱益民老师、朱文莲初中物理名师工作室的全体成员,以及徐州市区初中物理青年教师,积极到场参与并展开热烈研讨,共同探寻教学之道,为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活动伊始,朱文莲老师便以一堂生动精彩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示范课拉开了研讨会的序幕。这节课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深入浅出的讲解,遵循初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学生生活,巧妙地将物理知识与生活现象相结合,以具体的事实、鲜活的案例、熟知的生活经验和基本的概念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使得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而具体。同时课堂教学注重时代性,加强与生产生活、社会发展及科技进步的联系,凸显我国科技成就,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树立科技强国的远大理想。

  朱老师深挖教材、依托教学重难点,将整节课的知识内容分为三个部分:认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解释力的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现象以及归纳相互作用力的特点。朱老师先通过喷气气球向前运动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通过三个分组实验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结论。再引导学生例举生活实例并解释,充分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具有普遍性,然后通过火箭升空、空气给风扇反作用力、直升机悬停这三个事例,达到知识的深化与迁移。接下来为了帮助学生提炼出相互作用力的特点,朱老师创设微实验,引导学生通过互拉两个弹簧测力计、观察一对小磁针偏转静止后的位置以及力的传感器展示的直观图像帮助学生深层次理解并归纳出相互作用力的特点。然后,朱老师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并解释了以卵击石和拔河比赛两个生活实例,最后,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完成了喷气小车的制作。整个教学过程朱文莲老师充分研究学情,基于物理微实验进行生活化的教学,把物理知识和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更好地理解并运用知识,有效促进学生物理观念的形成。

  示范课后,朱文莲老师从微实验和生活化物理教学概念辨析、微实验在新授课中的应用、微实验在习题课中的应用等三个方面展开“基于微实验的生活化物理教学”的讲座。

  首先,由于物理微实验具有操作简单、材料易得、能提高学生实践和观察能力的优势,可以很好地应用于课堂中,并且能有效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现象、发掘物理规律的习惯。朱文莲老师由此指出在物理教学中,应该注重物理微实验和生活化教育的结合,使学习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之后,朱老师利用常见生活材料巧创微实验,通过将抽象的力臂变为直观的实物、一对小磁针验证“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实例验证了物理微实验在新授课中能建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从而实现学以致用,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关于微实验在习题课中的应用,以摩擦力习题课为例,通过对牙刷、课本、自行车等常见生活物品的再现,帮助学生析清概念、厘清规律、构建物理思维。最后,朱文莲老师总结,基于物理微实验的生活化物理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它能够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实践能力。同时,通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能够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徐州市物理教研员邱益民老师对本节课进行了点评。首先,邱老师高度赞扬了朱老师在本节课对物理微实验的运用,他指出实验是物理学科的巨大优势和特色,抓住实验就是抓住了学生,抓住了物理课堂,同时也是物理教师成长和进步的途径之一。通过物理微实验可以将看似简单的知识点深化,突破重难点,使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思维跃迁、提升科学素养。其次,邱老师也高屋建瓴地针对本节课提出了合理的建议:针对某一个具体的事例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受力分析会更有利于学生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深层次理解。

  最后,在研讨会的互动环节,与会教师们围绕“如何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运用微实验和生活化教学理念,努力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进行了积极探讨,既分享了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感悟,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困惑。对此,邱老师一一进行了解答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大家纷纷表示,通过此次研讨会,不仅加深了对物理微实验的理解,还学到了许多实用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此次青年教师研讨会的召开,不仅为全市物理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也为接下来的物理教学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

  我们坚信,在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下,物理微实验的应用会更加广泛。同时,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持续创新,物理教学也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文字 物理教研组

  图片 宣传处

  审核 滕德文

扫一扫分享本页

207 +1
相关新闻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