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动背景:
自由玩球的时候,熙熙对梓尔说:我们把圆柱积木放到对面,看看能不能把它们都击倒”。可玩了几次,球总是击不倒圆柱。
萌萌看到后说:“你们玩的游戏我见过,是打保龄球的游戏,不过打保龄球是要有轨道的,你们的没有”。
《指南》中指出: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也是孩子认知和学习的最好方式。幼儿之前有用物体组合撞击障碍物的游戏经验,近期幼儿开始探索多种材料的保龄球玩法,基于活动场地周围提供各种可自由移动、组合的材料,比如:护栏、木板、轮胎等,经过几次游戏,幼儿的游戏玩法也越来越丰富。通过每次游戏后的分享与表征逐渐生成了孩子们的自主性游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环境创设:宽阔、安全性的场地,各种多样性、低结构的器械材料。
前期经验:在前期活动中孩子们已经对物体组合撞击障碍物的游戏经验,并能探索多种材料的保龄球玩法。
游戏兴起,问题讨论:
熙熙:没有轨道怎么办?
梓尔:怎么做轨道呢?
东泉:我们平时玩游戏用的平衡木可以搭轨道吗?
桐桐:我觉得可以。
于是,孩子们用平衡木搭了一个长长的轨道,一场“保龄球”的游戏之旅开始了。
思考与分析:
幼儿对“保龄球”游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搭一条轨道能让球击倒圆柱。教师要给予幼儿充分的支持,顺应幼儿的兴趣,助推“保龄球游戏”的开展。
一起搭“保龄球”
游戏进程一:搭建好轨道就能击倒圆柱吗?
孩子们很快地用平衡木将轨道搭好,迫不及待地试着将球向前滚动,尝试击倒圆柱。宸宸兴奋地说:“球在轨道上滚得好快呦!”并且成功击倒一个圆柱。游戏过程中,他们发现了球滚动的速度与轨道面是否光滑有关系,在光滑的轨道上球滚动得速度快,在粗糙不平的地面上球滚动得就要慢一些。
遇到的问题:
1. 球为什么滚着滚着就离开了轨道呢?
2. 搭建轨道的材料还是不够。
解决办法:
针对这些问题,孩子们进行了交流讨论,觉得可以再找几块板加宽轨道和加护栏围起来可以防止球跑出去,于是他们用表征记录了解决方案——改造轨道。
轨道设计图一:加宽轨道、加上护栏。
思考与分析:
幼儿能自主发现问题,并以表征的方式记录问题的解决方案。他们知道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有护栏,护栏可以起到防护的作用,护栏加在轨道两边可以解决球脱离轨道的问题,同时将轨道加宽能让球向前滚动得更顺畅。由此可见,幼儿的生活经验决定着幼儿游戏水平。孩子们带着自己的想法和创新,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游戏探索。
游戏进程二:铺设加了护栏的宽轨道,成功击倒保龄球!
孩子们一起合作找来了更多的游戏材料,将轨道加宽并且利用攀爬梯做了护栏。在升级改造后的轨道上,球不再容易滚偏了,圆柱被被击倒的次数也增多了。梓尔小朋友发现球的滚动速度和发球力度是有关系的,发球力度大,球向前滚动得就会更快,冲击力会更大,他成功击倒了4个圆柱!
遇到的问题:
孩子们觉得仅凭自己的发球力度还是不足以能击倒更多的圆柱。
解决办法:
在游戏分享记录环节,孩子们结合生活经验和平时用积木搭建斜坡游戏的经验,一起寻找解决办法。
“玩滑滑梯时滑下来的速度很快的。”
“我在后花园的小坡上玩,发现上坡时要慢,下坡就会很快冲下来。”
“玩具小车在坡面上滑下来的速度比在平地上的快。”
于是,轨道设计图二——斜坡轨道诞生了!
思考与分析:
在击倒保龄球的游戏过程中,幼儿观察球是否会沿着轨道一直滚动,并且击倒目标物。根据游戏现象,幼儿对球在滚动中的速度进行反思和探索,共同商讨后寻找解决办法。在验证过程中,幼儿有目的地寻找攀爬梯搭建护栏,并发现增大发球力度会成功击倒圆柱。链接生活经验,又表征计划搭建斜坡轨道,提高球的冲击力度,从而期待验证击倒更多的圆柱。
游戏进程三:改造斜坡轨道,推进游戏深入开展。
结合生活经验,孩子们又开始合作改造搭建斜坡轨道。
他们不断尝试调整斜坡高度,并用轮胎解决了木板之间的连结问题。熙熙发现了轨道连接处不平整,下方的轨道高出上方的轨道面,会影响球的滚动,于是提醒小伙伴:“要对齐,要对齐!”
借助攀爬梯搭建的斜坡轨道让“击打保龄球”的游戏更加有趣,孩子们不仅能够体验到爬高的喜悦,还感受到了斜坡轨道能让球快速滚动击倒圆柱的刺激和成功感。2个、3个、5个……圆柱被击倒的数量越来越多,挑战升级成功!
遇到的问题:
孩子们的游戏探索依然不止于此,他们不满足圆柱被击倒的数量,期待进一步的突破。
解决办法:
1.游戏分享环节,引导孩子们进行游戏反思,并抛出问题展开讨论:怎么才能击倒更多的圆柱甚至全部击倒?
2.通过游戏视频、图片回顾,寻找原因,梳理总结方法。
恩恩说:“之前每个圆柱紧紧地挨在一起,所以才不容易被击倒。”
在观看了成人打保龄球的视频后,幼儿有了新的启发,表征更加明确,通过寻求调整圆柱的摆放位置来解决问题。
思考与分析:
游戏就好像是实验,幼儿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会假设、比较、验证,然后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成功。从球的滚动力度不大,击倒圆柱的数量不多,到尝试将轨道的坡度变大,在这个游戏探索过程中,幼儿已经获得了“坡度越大速度越快,速度越快球冲下来的力就越大”的经验。
游戏进程四:巧妙调整圆柱位置,成功突破记录!
再次游戏时,孩子们把关注点放在了击中物——圆柱的摆放上。言言把圆柱分开摆放,熙熙马上就开始击打,这一次圆柱被击倒了5个。
接着,孩子们又尝试将圆柱垒高摆放,发现更容易击倒,成功突破记录击倒7个圆柱!
游戏结束后,我问豆豆:“为什么把圆柱分开摆放就更容易被击倒呢?”豆豆说:“圆柱紧挨在一起很厚,像墙一样结实,就不容易击倒;分开就不厚了,一块被击倒,旁边的也很容易就倒了。”
思考与分析:
我欣喜地听到孩子说“分开就容易倒”,虽然他们未必能很正确地知道其中的道理,但这是他们不断通过重复同一个游戏行为去发现的秘密。所以在游戏过程中并没有过多、过早介入,而是退后观察,在游戏结束分享环节进行梳理总结,而幼儿能够结合已有经验进行解释,直观形象。
游戏进程五:探索升级,成功击倒所有圆柱。
随着游戏的不断深入,小小篮球已经不能满足孩子们的成功感,他们又对打保龄球的工具展开了讨论:
熙熙:“有没有其他力气更大的东西能把圆柱全部击倒?”
言言:“我们只能选择能滚动的材料吧!”
梓尔:“我们拿轮胎试一试吧,轮胎可以滚动又很重!”
于是,孩子们又对他们提出的设想进行了验证。
“哇,成功啦!”硕大的轮胎从斜坡轨道上飞速滚下,成功击倒所有圆柱。
思考与分析:
幼儿通过设想和验证,不断调整材料,持续创新玩法,发现了用轮胎这种“力气大、面积大”的材料去击圆柱,圆柱更容易全部击倒。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与同伴进行高效互动,表达个人意见,听取他人想法,社会交往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游 戏 价 值
在“击倒保龄球”游戏中,幼儿自主的游戏状态和积极的探索精神感染着我,我看到了幼儿不断挑战、尝试、思考的可贵学习品质。游戏进程中,孩子们进行了5次升级探索,并用图表的方式总结出光滑面、力度、坡度、排列、材料等因素对击中率的影响。
作为教师,及时观察和倾听,鼓励和放手,师幼互动,幼幼互动,共同反思如何击倒更多的圆柱,在实践——反思——验证中发现规律,幼儿在宽松的环境中,自主、持续、深入地开展游戏,搭建经验、科学探究、合作性都得到了突破和提升。
下一步游戏设想
1.在后续的游戏探索中继续发现摩擦力、重力、目测等因素的秘密,学会控制变量,养成严谨的科学探究习惯。
2.持续观察,发现幼儿游戏的精彩,记录游戏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