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讲话指出:“我想,好老师没有统一的模式,可以各有千秋、各显身手,但有一些共同的、必不可少的特质。第一,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第二,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第三,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第四,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从此,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四个标杆,成为全国教师追求的目标与境界。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说:“2014年教师节时我同北京师范大学的师生代表座谈时就如何做一名好老师提出了4点要求,即: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我今天再强调一下。”
2019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按照‘四有好老师’标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扎实学识,勤修仁爱之心”。在“四有”好老师标准之前加了四个动词:坚定、陶冶、涵养、勤修,构成动宾结构,主体是“教师”,指向更加明确。
由此可知,“四有”好老师建设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四项要求: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其中,第一个层次是“有”,拥有、具有、含有、包有;第二个层次是理想信念要坚定,道德情操要陶冶,扎实学识要涵养,仁爱之心要勤修,不仅是动宾结构,构成完整的句子,更是一个不断历练不断升华的过程,我们需要不断坚定,不断陶冶,不断涵养,不断勤修,循序渐进,渐入佳境,层级提升,永无止境。另一方面不是单项指标要求,而是“四项全能”。做一个好老师,不能是单维度的,也不是两个或者三个指标,而是追求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四项指标,共同提速,素养共生,相互促进,比如,有了理想信念,就会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也就有了涵养扎实学识、勤修仁爱之心的可能。
可以将“四有”指标分解为三个层级:一是理想信念,二是道德情操,三是扎实学识、仁爱之心。一般来说,底层指标容易体现,比如,大部分名师都是拥有扎实学识、带着仁爱之心的,但在师德方面有可能层次不够,或者沉浸于日常琐碎、机械的教学事务之中,而忽略了人生价值与精神追求。久而久之,可能会懈怠、麻木、懒惰、拖沓、“躺平”。所以首先必须确立理想信念、坚定理想信念,才能目标明晰,动力满满,久久为功。所以,“四有”好老师不仅要全面落实,还要自高其位,自上而下,因为目标、价值、意识、精神层面最难提升,也最难保持,必须不断建构、加强、深化,入脑入心。
某小学“四有”好老师团队建设的项目名称为“践行四有,温润四度”,提出:理想信念有高度,道德情操有尺度,扎实学识有深度,仁爱之心有温度。这样的表述、排比,都是不准确的:高度、深度在逻辑上可以并列,但不能与尺度、温度并列。在意识形态上,道德情操怎么可能“有尺度”?应该是不断陶冶,不断攀升,拾级而上,“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要不断行走在路上。
江苏省没有启动与“四有”好老师相关的个人荣誉性的评选工作,而是专心致力于“四有”好老师团队的建设与培育工作。
2020年10月,江苏省教育厅率先开启项目建设,提出“四有”好老师的建设标准:师德师风典范、教书育人示范、教研科研模范。这个项目的最大创意是团队建设而不是个人的创优行动。在争创“四有”好老师团队建设的过程中,团队负责(领衔)人要争做学科育人的先锋、创新发展的榜样、团队引领的标兵。申报单位为办学实绩突出的中小学,领衔人一般是学校书记或者校长。经过学校申报、县(区、市)推荐、大市培训指导、省级答辩评审,首批立项75支省级团队,周期为三年。截至目前,江苏省已经启动了三批“四有”好老师建设培育计划,共立项省级重点培育团队205支。
团队项目建设有6个重点:坚守师德为首,探索综合育人,促进城乡一体,创新协同机制,建设团队文化,加强引领辐射。团队建设旨在推进“一个创新”和“两个破解”,即以10个学科以上的“团队共进”方式创新,推动不同学科间教师开展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促使师资交叉渗透、耦合互动,有利于新课标、新课程的实施与落实,适应跨学科、跨主题学习的时代召唤;“两个破解”则以项目实施为契机,为各级教师发展机构(包括省级干训师训中心、大市级教师发展学院、县域教师发展中心、学校教师发展中心)、高等师范院校(包括师范大学、师范学院、高等师专、有师范专业的综合性大学)、中小学幼儿园搭建交流平台,积极探索城乡一体新举措、教师教育新突破。团队建设的思路是:以难题破解为导向,以跨科融合为突破,以项目实施为载体,以教育科研为支撑,以方法创新为手段,以团队实践为样态。
为了参与省级“四有”好老师培育建设,各个大市、县域也同步启动“四有”好老师团队建设。比如,苏州市于2020年9月立项第一批市级重点培育团队35支;2021年12月,立项第二批市级重点培育团队35支;2023年3月,立项第三批市级重点培育团队30支。又如,作为县级市,张家港市于2022年2月立项重点培育团队8支。全省形成了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局面。比如,某大市2024年申报省级“四有”好老师培养团队,吸引了26支团队参与竞争、答辩,包括学前4支、小学8支、初中7支、高中7支,覆盖面广,参与率高,极大地推动了各级各类师资队伍建设。
笔者作为项目指导专家,曾经建议:抓关键,围绕“一个创新”“两个破解”,寻找突破口;抓对接,与学校省级教科研课题、内涵建设实践项目、各级各类人才项目综合考虑,整体推进;抓重点,聚焦目标、路径、文化三个重点,逐个建设,横向互动;抓成果,集中在学生培养(学业测试、素质、品质)、队伍提升、学校声誉、标志性成果等。
一是多元性。应该“八仙过海”,多元探索,只要对贯彻落实“四有”好老师队伍建设有用、有效的探索与做法,都应该予以肯定与鼓励,期望有更多的范式与路径出现,互相影响,增添光彩。目前从全国范围而言,“四有”好老师建设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荣誉性表彰,与“教书育人楷模”重合,如上海市、西藏自治区、哈尔滨市、北京市海淀区、济宁市、桂林市、平顶山市、福州第二中学等。另一类是创建“四有”好老师团队建设模式,如江苏模式。只要能够加强“四有”好老师建设,可以在类型形式上不断创新,多元并行,在整体上进一步营造氛围,推向深入。
二是专题性。“四有”好老师队伍建设是一个高品位的专题建设项目,在层级上应该超过教育部“双名计划”(名师、名校长)、各省名师培养工程。学校的书记或者校长应该将其作为教师队伍的高端专题建设项目,不能与学校日常的工作、改革,包括新型优质学校创建混在一起,否则会降低“四有”好老师队伍建设的水准,也会弱化教师队伍建设和名师的培养提升。
三是层次性。“四有”好老师团队培育建设应该是一所学校最高层次的教师队伍建设,只能与“大先生”“教育家型教师”“教育家”并列,不能与学校正常的师资队伍建设、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乃至于校本培训、假期培训、课标教材培训混为一谈,否则会降低“四有”好老师团队建设的品位与质量。
四是创新性。“四有”好老师队伍建设既然是我国最高规格的专题建设项目,就应该不断落地,创新模式,彰显特色。比如,跨学科的融合与共建体现新课标的教改精神;与高校、教师发展机构协同共建;对一至两所薄弱学校帮扶共建。但这些具有创新性、拓展性的提升教师队伍建设的举措,不能流于形式、简单拼凑、停留在纸面介绍与口头总结上。
五是引领性。无论是“四有”好老师的荣誉评选,还是“四有”好老师团队的培育建设,一定要坚持正向引领,体现价值取向。以江苏省第三批“四有”好老师团队的命名为例,大部分值得肯定。比如,“晓园深学”“一品梅”从校名或学校文化衍生拓展;“励行敦省”“精进自觉”来自传统文化;“润泽生命”“幸福摆渡人”着眼人才培养、学生成长;“立美”“守正至美”立足于美育,引领追新。但也有大而无当、不切实际的,如“博教育”“学术型”。甚至有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可能产生误解的,如“相亲相爱”“探‘YUE’”。所以,“四有”好老师团队名称的使用,必须慎重严肃,要认真推敲打磨,要具有引领助推作用,体现标杆、旗帜的导向。
六是实践性。“四有”好老师队伍建设,不是一项艰难的理论探索,而是指向明确的行动与实践,所以应该在策略与路径上做尝试实验。如南通市教师发展学院对“四有”好老师团队的建设培育有条不紊、扎实有效,与当下教育教学热点难点相结合,解决实质性的问题:分层推进,加强针对性、共享性,省、市级重点培育团队互相交流,思想碰撞,激活火花;围绕“高品质课堂”进行专题研讨,落地管用,各拿新招,各显神通;专家现场指导,剖析引领,明确方向,契合时代。当然,“高品质课堂”要以课程、教材为研读思考的基础,课程、教材、课堂三者互动,层层递进;课堂教学要围绕“思考、思维、思想”的目标追求,着重训练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第39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提出了“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的教育家精神内涵。“四有”好老师队伍建设的升华就是“教育家精神”,二者关系密切,具有递进提升的层次特征。
理想信念,就是心有大我、至诚报国。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9月9日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说:“正确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不能想象一个没有正确理想信念的人能够成为好老师。”2019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在“大我”之前加上“祖国”“人民”,是在立意、思想、胸襟方面做了限定。所以这里的“大我”与“祖国”“人民”,是具有并列意义的范畴。这次阐述教育家精神时,进一步明确了具体内涵,那就是“心有大我,至诚报国”。
道德情操,就是言为士则、行为世范。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9月9日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这是教师安身立命、教书育人的前提条件,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言为士则、行为世范”,是对我国知识界的德行要求,是厚植传统、砥砺意志、不断内修的通行准则。
扎实学识,就是勤学笃行、求是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9月9日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强调:“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总书记将“启智润心”与“沟通心灵”“激扬斗志”相组合,构成循序渐进、不断提升的动力系统。在阐述教育家精神时,总书记又将“启智润心”与“因材施教”相组合,作为教育家型教师的重要标识。
仁爱之心,就是乐教爱生、甘于奉献。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9月9日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总之,“四有”好老师的四个维度,意蕴丰富,彼此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具有交融、叠合的整体意义,所以争做“四有”好老师,是一种美好的、完美的境界追求。而“教育家精神”的六个向度,具有整体性、科学性、发展性,“弘道追求”之“追求”,是内在的自觉行动,也是奋斗奉献的不竭动力。“育人智慧”之“智慧”,看上去是育人的路径技巧,实质上是修养气质、人格力量。既可以看到升华、拓展,又能感受到圆融、圆满,同时路径更加明晰,切合可行。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家精神”的提出,是在“四有”好老师建设的基础上,不断凝练、完善、升华的结果,是习近平总书记教师观、名师观的充分体现,是全体教师人生方向和事业发展的总目标。因此,在“教育家精神”指导下的“四有”好老师队伍建设项目,依然是教师发展的加油站、教学经验的聚宝盆、教学名师的孵化器、课程研发的主控室、教学改革的制高点和文化建设的推进器。